年届六五,可领取《敬老卡》了,但我迟迟没去申领,总感觉自己还没老到要让人“敬”的程度。禁不住家人一再催促,勉强去了社区中心。
办手续还算顺利。本想过了七十再去办的,但办理中得到的信息让我大跌眼镜。原来按照“新政”,办理《敬老卡》的时限超过两年,两年内的老年津贴视作“自动放弃”。因此,如果真到七十办理,其中有两个“两年”的周期,届时利益损失不小。我有点疑惑:政策设计之初,并不是这样规定的,现在实施至少应该让大家有个知晓。
邮政快递送来《敬老卡》,正遇“敬老节”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虽然是周日,但我还是找到一家双休日也营业的银行,开通了这张卡。而后应朋友之邀,去思南公馆的“科普集市”——科学有点意si,那里有个“老小孩科普艺术研学游”摊点,我的朋友正在那里做志愿者。她向我介绍了好几位老年朋友,其中有一位史先生,看上去干练精神,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他原来在电视台“混”,我总觉得名字很熟,过后查下网络,他竟是五十年前小说《朝霞》的作者。
“老小孩”里真是藏龙卧虎啊!
从未去过思南文学之家,那天听说科技助老中心主任吴先生正在作一个有关“早上海”话题的演讲,横竖无事,我就穿过拥挤的人流前往听听。偌大的厅堂坐满了老人,相对而言吴先生还只能算是“小青年”。但“小青年”却推出了为老服务的“大概念”——早上海。
随着PPT的闪动,吴先生雄辩地诠释着“早上海”:
“上海也被称作‘夜上海’。绝大多数场所配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在夜晚开放,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日间。”
“为了丰富上海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我们发起了‘乐龄申城.早上海’项目,并在早讲述、早助力、早巡访、早集市、早文旅、早课堂、早科普、早锻炼、早舞台、早社交十个领域开展示范”。
尽管我对早上海及其十个示范领域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但吴先生演讲的最后激情澎湃的两句话,让全场为之振奋,也令我与之共鸣:
“晚上年轻人点燃激情,早上老年人释放活力”!
确实,中青年乃至壮年时,“夜者日之余”却是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而现在总感觉困倦不已。因此,调整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将活力的绽放放在旭日初升之时,实在是在人生暮年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也将成为社会助力和关爱的最有效的切入点。
事也凑巧,第二天敬老节我参加了市里一个老同志班的开班式。无独有偶,老干部局的领导也讲了“乐龄申城.早上海”的设想。据说是有一个多部门的联合发文,以组织志愿者队伍,现已有超过1000家参与,将“夜上海”的精彩提前对老年人开启,提供老年人专属活动时段及福利。
不过,文件式的讲解不免枯燥,一则具象化的例子足以打动人心:“小杨生煎”推出12元“一客生煎(四只)+一碗小馄饨”的福利,早上时段凭《敬老卡》就可享用。
过后,朋友邀我参与“早文旅”的设计和策划,重点在Citywalk领域。考虑到七十岁以上老人参加长途旅行存在现实的困难和风险,因此他们推出“家门口的好去处”,设计两小时的“行走早上海”活动。为此,我根据自己所能,提出了一条以红色景点为主的淮海路行走计划,路程不到一公里,先带领志愿者行走,而后由志愿者分头带队,可谓“对志愿者的培训”。按照好看、好玩、好吃、好购、可阅读、可休闲的要求,加上对象的老年因素,确实与一般的Citywalk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路程以1到1.5公里为宜。而一般Citywalk动辄四五公里,显然不适合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讲解力求简单明了。毕竟老人参与行走目的不是专业研究和深度发掘,许多内容宜点到为止。当然,也要按“可阅读”的要求,做好功课,厚积薄发。
第三,增加休闲环节。至少应该提供Coffee time,有一个歇歇脚的机会。甚至还要介绍一些特色的购物点及可留影的背景。
第四,时间宜放在上午。既体现“早上海”的特点,也可避开人流高峰,改善行走体验,有利老人安全;又可与其他“早上海”项目相衔接。
对此,已经有了一次实践,今后还会有多次。每一次实践过后,都要总结经验,有所改进。
总之,办了《敬老卡》,可进一步享受老年生活。与此同时,积极参加为老服务,努力投身“早上海”实践,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也是需要勉力前行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