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四,得知69街坊即将动迁,我专门去拍照。经过合肥路,见沿街147号的形态很有特点,就拍了一张(见题头照)
无独有偶,不久见微博博友也发了一张147号的照片,有“所见略同”之感,不觉欣喜(见上图)。
前几日(6月8号),我再次经过那里,见一住户老伯站着,就上前称赞这房子很有特色,拍照的人很多。老伯显然兴奋起来,神秘地让我猜猜这里过去是什么地方。
我想了想,认为这里可能是个老虎灶。“你怎么知道是老虎灶”?老伯又问。我说了我的理由,并认为二楼可能是喝茶的,把楼梯修到马路边,是为了方便客人上楼。老伯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我仔细端详这个楼梯,虽然年代已久,有不少修补的痕迹,但扶手明显是“老货”。老伯还告诉我,木梯最下面两三级由于合肥路地势低洼,已经烂掉,后来用水泥和砖头砌成台阶。
告别老伯,我突然记起,不远处肇周路106号的鹅馆(原辣肉丝面馆)似也是这种格局。走去一看,果真如此。看来,过去这里也应该是老虎灶还兼茶室(见上图)。
说起老虎灶,附近的东台路117号可能是沪上仅存的了(见上图)。它是比较普遍的底楼平层格局,现在多是作为茶室。过去一看,门开着,老虎灶的形态十分完整。它是挂牌的文物保护点,但现在因是危房,门前搭起了脚手架,而且现在这里属122街坊,动迁在即,这老虎灶是否保得住,还是个未知数。
十多年前,当东台路老虎灶还十分兴盛时,有记者将老城厢梅溪弄老虎灶称为“上海滩最后的老虎灶”,除了无知,就是为了博人眼球,结果留下笑柄。
随着旧区改造带来的生活形态变化,商业门类或迟或早也会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相应的“活化石”保存下来更好。如果没有,后人能记得历史上有过这么回事就可以了,但这也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