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镇印象
2023-10-15 21:27:25
  • 0
  • 0
  • 0
 


        到过川沙镇多次,鲜见其旧貌。如今听说川沙古镇开街,趁国庆长假专程前去游览一番。

       从老地图看,川沙老镇处于现川沙镇的东北隅,环镇水系清晰可辨,并配以“城”“壕”等路名,可见川沙垣壕浜环绕的古貌。

       目前开发的川沙古镇,大致以南市街和乔家弄为纵轴、中市街为横轴,加之北市街的半爿。北市街以西的西市街虽也有名但尚未开发整修。

       南市街南口地处新川路。新川路现为横贯川沙东西的通衢大道,历史上曾名王前街、县前街。

       南市街南口之东、面南新川路的是现今著名的“内史第”。它是黄炎培故居,同时也挂有“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的铭牌,黄炎培、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都出生在此。不过,黄、宋两家只是住户,宅院的主人姓沈,人称沈家大宅。清咸丰年间沈宅主人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遂改名“内史第”。“内史第”原有三进,因门前拓筑新川路而拆除第一进,后二三进也险些不保,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才得以保护修复,成为川沙镇的“镇镇之宝”,参观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其地位远超北市街边现为“川沙营造馆”的丁家花园。

       从“南市街”之铭碑进入镇区,扑面而来的是惯常的江南古镇气息——古朴加之些许时尚,然绝少臭豆腐的油烟气,这点很值肯定。

       南市街与中市街交汇,而过了中市街就是乔家弄。好生奇怪,同一条街弄却有两个名字。中市街口立着一座石坊,坐东朝西,上有“彪炳千秋”的牌额。据说是为纪念抗倭英雄所建。现在的石坊是重建的,虽说少了些沧桑感,却也为古镇添了些历史的厚重感。

       中市街以南市街和乔家弄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是它的主体,也是川沙古镇的主体。其南侧是一般古镇皆有的明清风格,而北侧连片的“民国风”砖混建筑则是江南古镇所仅见的。这种“鸳鸯街”的格局亦是川沙古镇的特色所在。

       当然,川沙古镇的特色不仅于此。

       首先,它的原住民无处不在。不仅乔家弄尽头古镇外围的操场路一带有着大量原住居民和菜场集市,就是已开发为古镇的中市街、南市街、乔家弄两侧,民居也嵌入其中。中市街66弄的川沙商界名人王文魁住宅,虽身处闺中,却是一处“七十二家房客”。南市街侧有几处“影壁”,背后也是原住民居所。中市街西段夕阳下三三两两老人坐在门口或聊天或“孵太阳”,成为一道市井生活的风景线。如此情形,较之其他“古镇”虽不能说“仅见”,但至少是极为“少见”。原住民是古镇生命力之泉源。

        “国营”符号的复原,则是川沙古镇的另一大特色。大凡古镇老街,皆以明清风貌为蓝本,并以些许时尚元素吸引更多人群,但鲜有共和国特征风貌。没记错的话,先前只看到过枫泾的“公社大院”,或者隐约瞥见蟠龙天地那个簇新的红五角星。这次在川沙古镇里却惊现“稻香食品商店”“春花水果商店”“民丰酒酱南货商店”“红星食品早夜商店”“国营工农饭店”“人民饭店”等国营店招,且一律使用富有年代感的阳文。中市街56号白底黑字的“川沙佰灵家电维修部”招牌上还特地标明“创建于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这同“稻香食品商店”顶部的五角星装饰和“1956”标记异曲同工。虽然这些店铺的经营主体早已移易,甚至有些已非原来经营行当,但这些历史店招所透射的“国营文化”却是我们作为目前尚健在的一代人亲历的记忆,其意义不容小觑,至少它可以拓展和深化古镇风貌的外延和内涵。

       不过,有些东西还是难免落入俗套。譬如,场署街前的“我在川沙古镇想你”的路牌就是当今各旅游景点司空见惯的标记。可否换一句话?或者干脆不用。川沙古镇的Logo本身就做得很好,很可以让人照相留念,何必要用那些已经用滥的东西?

       游毕川沙古镇,已是万家灯火。虽说匆匆而过,但也颇有心得,也算是不虚此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